(四五)黄雀微时 (第3/4页)
经想招安他们的大厂。招安不成就搞恶性竞争,封锁弹压。如今还做这种肮脏的局,坑蒙拐骗,志在必得。 嗣音解释说,他从没想过把青团卖掉,更不可能背着他偷偷卖。绍钤知道,都知道,是对手的手段防不胜防。毕竟是书生。两个人有识破伪君子的聪明,却招架不住真小人无底线的恶毒。股权面前,不改换管理层的承诺成了口说无凭。从核心岗上卸任,青团就真的不再属于他们。而资本不过觊觎他们的技术,比起自主研发、从头培育,当然是要别人现成的,拿来就用。利用完后,青团就只剩一个停止生长的外壳。 如果命运的答案注定是殊途同归,是否从一开始就不该狼狈地想要抗争? “代孕”,剖腹藏珠,购买已通过质检的成品小孩,而非倾注心血自己生养,好像早就深深镌刻在现代社会运作逻辑的底层。世界是一场巨大的资本代孕。 至少这些年的经历告诉他们最难能可贵是“人”,他们的人还在,大不了一切都重来。 转生后的新公司吸取前世的种种教训,削除痼疾,两人之间的信任、合作来到新的高度。灾后重建变成意料之外的蜜月期。他们不再对自己设限,不拘泥于别人的期待,做更多的尝试。似乎一切的条件都比以前更成熟,新的起点也将带来更好的发展。 绍钤找到更适合他做的事。如果说资本杀死了本来健壮的青团,他从中学到的东西是资本也可以起死回生。他从事的领域越来越偏向风投,公司的发展方向也由他来把握,和以前正好相反。嗣音虽然无条件地从旁支持,内心却未知其可。最初说,绍钤不能抱着少年漫男主“拯救世界”的心态做现实的商业。后来看到他用似曾相识的方式搞死别人的公司,瞠目结舌,失望,不敢言。他甚至不愿听绍钤辩解。 公司是组织,本无所谓生死。资源不能流动到合适的地方,组织就需要改变,重组,整合。里面的牵扯有利益,有世道人心,有时不得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。太过眷恋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号,连它名存实亡也不愿丢弃,其实都是人自己的多愁善感。 人非木石,岂能无感? 他自然知道嗣音耿耿于怀,始终以为青团被弄丢是自己的责任,于心有愧,极力想弥补绍钤。出于歉疚的陪伴和初创业的少年心气终归不同。嗣音用谎言编织一座过去的囚笼,困住自己,刻舟求剑,却怪他曾认识的少年不再是少年。 他也怪嗣音在人前八面玲珑,有脾气全冲他发,真心话一句不讲。这么多年从未有改。 青团的幽灵停在原地,成为他们没法再相互理解的心结。 后来关系缓和,是绍钤准备出国,逐步将公司的事务交还。没有那么多牵扯、纠葛,自然就很难吵起来。对绍钤来说,没有什么不可以忍让,只要他好。嗣音却清楚他做这些是为哄自己,只道关系生疏了,也戴起面具,礼貌地拒人于千里之外。解决不了的矛盾不要妄图解决。 ——如果非要解决,就会有不幸的事发生了。 出国以前,他们最后见了一面。所有细节都正常得太不正常。嗣音热情地招待他。曾经的压抑告一段落,他更确信所谓留学不过是用体面修饰、矫揉造作的逃避。到酒过三巡、人心摇摇的某个瞬间,嗣音才讶异于他所攻读的方向,他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么跨行的东西——绍钤没有提过,以为他知道,他们的关系也早就过了会留意彼此手里在翻什么书的阶段——原来他耽误他很多年。大梦一场。 结尾仓促。本来嗣音说有东西给他,话说太多,然后就忘在脑后。反正迟早有机会再见,这样想着,却见不到了。